7月防病健康提示
时间:2023-07-18 15:32:06
字号:


 7月,三伏来袭,将进入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体感潮湿闷热,高温高湿环境下,各种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繁殖活跃,大家需要重点防控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等,另外迎来暑假,孩子暑期安全也需多加关注。

 一、虫媒疾病健康提示

 夏季气温升高、降雨增加,蚊虫繁殖旺盛,蚊虫叮咬除了引起红肿、痒、痛,还能传播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丝虫病、黄热病、寨卡病毒病等多种传染病。

 避蚊:安装纱门纱窗,拒蚊虫于室外,睡觉时使用蚊帐。避免在蚊子出没高峰时段(早晨、傍晚)在树荫、草丛、凉亭等处逗留。

 驱蚊:正确使用含有避蚊胺、驱蚊酯成分的驱蚊产品是安全有效的。出门要穿浅色长袖长裤,还可以将驱蚊剂喷洒在暴露的皮肤或是衣服上,尽可能减少蚊虫叮咬的机会。

 灭蚊:清除室内外积水,清除卫生死角和垃圾,消灭蚊子孳生地;必要时可用杀虫剂喷杀成蚊。

 二、蜱虫病健康提示

 蜱虫病,又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血液或者血性分泌物在人与人之间传播。随着气温升高,蜱虫进入繁殖活跃期,由蜱虫叮咬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也将进入流行期。生活在山区、丘陵的农村地区、从事农业劳动和野外作业的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做好防护,谨防蜱虫叮咬,积极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针织衣物表面应当尽量光滑,这样蜱不易粘附;不要穿凉鞋。

 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DEET,只推荐2岁以上年龄的人员使用)可维持数小时。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如氯菊酯、含避蚊胺的驱避剂等。

 野外活动结束后,最好上下检查一遍身体,尤其是头皮、腰部、腋窝、股沟和脚踝下方等部位。如果携带宠物进行野外活动,离开时要仔细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类附着。在野外晾晒衣物、被褥等,收回时也要检查表面是否有蜱类附着。

 三、细菌性肠道传染病健康提示

 细菌性肠道传染病是由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包括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等。每年5-10月为高发季节,临床症状以腹痛、腹泻、呕吐为主,可经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等传播。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接触食品前要洗手,餐具定期消毒;

 注意防虫、防鼠,加强对粪便、垃圾和污水的卫生管理。

 注意厨房和饮食卫生,做饭做菜时砧板做到生熟分开;不吃未彻底煮熟的食物,不喝不干净的生水。外出就餐时,一定要注意选择正规、卫生条件好的饭店或餐厅,尽量避免食用生冷、半生的海产品、水产品等食物。

 饭店、食堂等从业人员如发生腹泻、呕吐或其他传染性疾病时,应暂时离岗。

 及时就医。出现发热、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及时就近去医疗机构诊治,防止延误病情。

 四、狂犬病健康提示

 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会侵袭人和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也是目前世界上病死率最高的传染病,几乎达到了100%。但是,被咬伤、抓伤后,通过及时、彻底、规范的暴露后处置,狂犬病也可以有效预防。夏季是狂犬病的高发期。闷热天气,动物尤其是犬类易烦躁,人们衣物单薄,被猫狗抓伤、咬伤的情况增多。

 照看好自家的宠物,定期给宠物接种疫苗,出门遛狗时,一定要带牵引绳。

 不接近陌生狗、猫,尤其不能打扰正在吃饭、睡觉或者在照顾幼崽的动物。

 不要和狗狗对视。儿童身材矮小,躲避危险能力差,极易伤及头面、颈等部位,遇到陌生狗狗要把孩子抱起来。

 如果不幸被咬伤,应第一时间先处理伤口,及时用碱性溶液,比如肥皂水,连续冲洗15分钟,可以达到消毒的目的,降低狂犬病的风险。如果实在找不到肥皂水,那就用清水,也有一定效果。尽快到医疗机构接种狂犬疫苗和/或免疫球蛋白。

 特别提醒:如果皮肤本身就有伤口,被猫狗舔过,也有可能被传染,最好去医院接种疫苗。

 五、手足口病健康提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高发人群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臀等部位的皮疹、疱疹、溃疡为典型表现。

 尽量少带孩子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

 培养孩子在使用公共物品后和饭前便后正确洗手的卫生习惯。

 使用公共物品前应先消毒;孩子常接触的物品、使用的玩具、餐具等应定期消毒。

 做好家庭日常用品的清洁和消毒。

 如果孩子出现发烧或发生皮疹的情况,应及时就医。

 六、中暑

 每年夏天,高温都是严重的危害因素之一。今年,高温天气更是是一浪高过一浪,温度之高和持续时间之长频频刷新记录。“热死人”亦不再是高温难耐的形容词,而是真实事件的描述,热射病已成近期大众关注的热点。但热射病不等于中暑,它只是重症中暑所致的疾病之一,在热射病发生之前有些症状和体征需高度警惕,处理得当可避免病情进展,挽救病人的生命。

 先兆中暑

 高温环境下,出现头晕、头疼、四肢无力、口渴、多汗、心慌、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一般不超过38.0℃),可伴有面色潮红、皮肤灼热等。此时应及时将患者运送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分和盐分,短时间休息后症状即可消失。

 中暑

 中暑按临床表现不同可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

 热痉挛

 主要因高温引起大量出汗,水分和盐分丢失引起的电解质平衡失调所致。表现为全身肌肉痉挛及剧烈疼痛,以腓肠肌最为明显,痉挛一般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轻者不影响工作,患者神志清醒,体温多数正常。

 热衰竭

 主要因高温引起外周血管扩张和大量失水,造成循环血量减少而致,起病迅速。表现为头晕、头疼、心慌、多汗、口渴、恶心、呕吐,随后出现皮肤湿冷、面色苍白、晕厥、血压短暂下降,体温多不升高。老年人或心血管疾病患者出现热衰竭的比例较高。

 热射病

 多数患者起病急,少数有前驱期,表现为无力、头疼、头晕、恶心、呕吐和多尿。典型症状为急骤高热、体温常在40℃以上,皮肤干燥、灼热而无汗,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如体温超过41℃且持续时间较长,可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预后较差。

 七、溺水

 “四知”与“六不”

 应该:

 知去向,知同伴,知归时,知内容。

 应该:

 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擅自下水施救。

 提醒:

 请家长们一定要做好监护责任,莫让“监管真空”出现。家里由老人看护孩子的,一定要与老人做好沟通,不因为疼爱而放纵孩子出去玩耍,掌握好孩子的动向。

 远离危险水域

 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容易发生溺水的地方不同,所以家长一定要盯紧这些“危险水域”。

 4岁以下孩子容易发生溺水的地方:水缸、浴盆等。

 5-9岁孩子容易发生溺水的地方:水渠、水库、池塘、小溪边等。

 10岁以上孩子容易发生溺水的地方:河边、游泳池、海边等。

 辨识溺水迹象

 当孩子在水中有以下迹象时,就要打起十二分警惕了!

 溺水者的嘴会没入水中,再浮出水面,没时间呼救。

 溺水者手臂可能前伸,但无法划水向救援者移动。

 溺水者在水中是直立的,不能踢腿,往往挣扎20—30秒之后沉下去。

 溺水者眼神呆滞,溺水者无法专注或是闭着眼睛,头发可能盖在额头或眼睛上。

 溺水者可能会头后仰,嘴巴张开,有的孩子头则可能前倾。

 溺水者看起来可能只是抬头在看天空、岸际、泳池边或码头。如果询问无反应、眼神涣散,就需要立刻伸出援手。

 提醒:

 小孩在戏水时会发出很多声音,当发现孩子突然安静无声时要警醒。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