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份已进入冬季,我市气候会时常受到冷空气南下影响出现温度骤降。这一季节不仅仍会发生肠道传染病,又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广大群众在日常生活、学习等活动中应注意对下列疾病的预防。
新冠肺炎
近期全国多省份仍有本地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外溢现象频发,防控形势严峻复杂。我省近期仍有多个地市出现本土聚集性疫情,防控压力持续增加,为防范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反弹,保护身体健康,市疾控中心对群众提出以下防控建议。
防控措施
01、 减少外出和聚集。密切关注国内外疫情进展,尽量避免前往中、高风险区。如须出行,请提前了解目的地疫情防控要求和交通管控情况,途中务必做好个人防护、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并准确记录活动轨迹。日常减少聚餐和聚会,非必要不到人群密集的场所。
02、做好个人日常防护。室内勤开窗通风;勤洗手,保持手卫生;进入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需正确佩戴医用口罩,并配合测温、主动扫场所码。
03、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如有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不要自行用药,及时就近前往正规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就医途中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口罩,不要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并主动告知近期旅居史、接触史。
04、尽早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符合疫苗接种条件的公众,特别是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请尽早主动完成疫苗全程接种和加强免疫接种,共同构筑人群免疫屏障。
流行性感冒
目前,我市已进入流感的主要流行季节,近期流感病例数可能增加,同时学校、托幼机构和养老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可发生暴发疫情,应继续做好防护。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潜伏期短,一般为1-2天。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流泪、流涕、四肢酸痛等上呼吸道症状,部分病例可并发肺炎等,老年人和有基础性疾病的人更易患上流感并引起并发症。
防控措施
01、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病毒感染及其严重并发症的最有效手段。6月龄以上所有愿意接种且无禁忌证者均可自愿自费接种流感疫苗。
02、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
03、每天定时开窗通风数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行高峰期应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如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减少接触他人,尽量居家休息。
04、学校及托幼机构应着重防范流感的小范围暴发,加强园内的环境卫生和教室的通风消毒,落实晨检、疫情报告等各项防控措施。
流行性出血热
出血热是由鼠类携带汉坦病毒,并通过其唾液、尿液等含有病毒的排泄物、分泌物或直接噬咬人等途径,直接或间接传染给人,该病发病急、症状重、进展快、花费大、病死多。在常有野外工作或活动的农民、学生等群体中发病率高。
防控措施
01、接种疫苗是防控出血热的有效措施,高发地区16-60岁的适龄人群,尤其是接近60岁的农民和刚满16岁的学生,应积极主动接种疫苗。
02、在学校、村周、果园、菜园、养殖场等重点场所可长期实施灭鼠、防鼠措施。
03、加强个人防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尽量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污染物,不要夜宿在果园等户外场所以防螨虫叮咬;不吃生冷特别是鼠类污染过的食物、水等;清理脏乱杂物和废弃物(如稻草、玉米秸秆等)时,要带口罩、帽子和手套。
04、一旦出现发热、肌肉酸痛、皮肤出血点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及以下儿童,易在托幼机构和学校等集体场所暴发。临床表现以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为主,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防控措施
01、注重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保持干净的家庭环境卫生,居室经常通风,衣物应勤置阳光下暴晒。饭前、便后、外出返回要洗手;不喝生水;不食生、冷、不洁食物。
02、及时就医和报告。孩子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时,家长应佩戴口罩,避免接触他人,及时带孩子到附近医院就诊。当出现聚集性/暴发疫情时,应及时报告当地疾控部门,并配合采取相关防控措施。
03、积极接种疫苗。接种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能有效预防EV-71导致的手足口病,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建议6月龄~5岁儿童尽快完成接种。
冬季其他呼吸道传染病
冬季是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全市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疫情将明显增加,学校等集体单位为暴发疫情高风险场所。
防控措施
01、对有疫苗预防的传染病如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按相关要求及时和全程接种疫苗,提高自身免疫力。
0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生活习惯,打喷嚏、咳嗽时注意用纸巾遮掩口鼻,避免飞沫传播。每天定时开窗通风数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03、流行高峰期应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特别是症状较轻的病人应及早到社区医院就诊,避免发生交叉感染,早期隔离,待痊愈后再返学返工。
04、学校及托幼机构应认真开展晨午检、缺课登记、通风消毒和疫情报告等工作,出现暴发疫情适时采取停课措施。
病毒感染性腹泻
病毒感染性腹泻是由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疾病,主要表现为腹泻和/或呕吐,具有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等特点。可通过食物和水在人际间传播。冬春季高发,在学校、托幼机构、养老机构等集体单位中易发生聚集性疫情。
防控措施
01、预防感染性腹泻,关键在于防止“病从口入”。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饭前便后及接触脏东西后要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勤换、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
02、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不洁食物,生熟食品要分开。
03、及时清理患者呕吐物及排泄物,并做好环境消毒。
04、各类学校等集体单位一旦发现胃肠道症状病例异常增多时,应及时将患者送到医院诊治并报告当地卫生相关部门。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