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病历史及防治
时间:2024-03-27 09:03:49
字号:

中国地方病历史及防治

远在两千多年以前,《黄帝内径·素问》中就提到了疾病与水土、气候条件的关系。公元三世纪的晋代,嵇康在《养生论》中有“齿居晋而黄”的记载,注意到氟斑牙发生的地理环境。“山海经”一书(公元前七世纪)提出甲状腺肿是水土病,晋代葛洪提出用海藻和昆布治疗本病。克山病、大骨节病发现的较晚,仅见于清朝末年东北吉林省地方志的记载,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都说明我国人民对地方病的认识具有悠久的历史。

对地方病科学认识和防治是近代的事情。新中国成立前,除针对碘缺乏病在云南局部地区进行食盐加碘外,绝大部分地方病处于无控制状态,很少采取防治措施,使得地方病成为危害中国人民身体健康最主要的疾病。据记载,克山病流行于我国数百个县,大骨节病、碘缺乏病、地氟病造成的危害,均加重了就中国人民的苦难。上述地方病,在旧中国没有可靠的统计数据。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地方病防治工作,多次组织医务人员对血吸虫病、鼠疫、克山病、大骨节病进行调查和防治。1956年毛泽东同志主持制定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积极防治甲状腺肿、大骨节病和克山病。1960年中共中央设立北方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各有关省、市、自治区也相继建立了地方病专业防治机构。1986年撤销领导小组,在卫生部建立地方病防治局。1998年,全国地方病防治管理工作与寄生虫病一起纳入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地方病与寄生虫病控制处。2004年,全国地方病防治管理工作又与寄生虫病分开,2006年,成立疾病预防控制局地方病防治处,在行政上统管全国地方病防治工作。

在近半个世纪防治地方病的斗争中,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建立了从国家到地方防治地方病的完整组织机构和防治科研队伍,连续设置了国家的科研攻关课题,进行了大规模的防治,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一是在一些主要地方病病因研究、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测以及防治方法改进等方面,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二是全国各种地方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目前,克山病已无急型发生;大骨节病在东部地区完全得到控制;碘缺乏病基本达到控制水平;残废型氟骨症鲜有新发;其他地方病也都积极主动地采取了防治措施,病情均得到有效遏制。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