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氏伯特绦虫、巨颈带绦虫和水泡带绦虫
时间:2023-12-13 09:25:02
字号:

司氏伯特绦虫、巨颈带绦虫和水泡带绦虫

一、司氏伯特绦虫[Bertiella studeri (Blanchard, 1891) Stiles and Hassall,1902]隶属于裸头科(Anaplocephalid),是猴和其他灵长类常见的寄生虫。曾在菲律宾犬体内发现。人体感染罕见,至今仅20余例,见于毛里求斯、菲律宾、东非、印度尼西亚、印度、越南和新加坡等地,我国至今尚未见人体病例报告。

成虫长150~450mm,个别的可长达700mm,最宽处为10mm。头节稍扁,顶端有已退化的顶突,4个卵圆形的吸盘。颈节长0.5mm。成节长0.75mm,宽6mm,每节有雌、雄生殖器官各一套。孕节中子宫里充满虫卵。虫卵为不规则的卵圆形,大小为(45~46)×(49~50)μm。卵壳透明,其下有一层蛋白膜包绕的梨形结构,此结构一端具有双角的突起,突起尖端可达卵壳,内有一六钩蚴。

虫卵被螨类(Scheloribates baevigatus和Galumna spp.)吞食后,卵内的六钩蚴发育成为似囊尾蚴。终宿主食入含有似囊尾蚴的螨类而感染。成虫寄生于终宿主肠内,孕节随粪便排出体外。人误食有似囊尾蚴的螨而受感染。成虫在肠内寄生时可无任何症状,也可发生腹痛和呕吐。诊断依赖粪便中检出虫卵或孕节。用阿的平驱虫有效。

二、巨颈带绦虫(Taenia taeniaformis)又名带状带绦虫,带状泡尾绦虫等。成虫寄生于猫、犬等食肉动物,分布甚广;中绦期幼虫称带状囊尾蚴或叶状囊尾蚴(Cysticercus fasciolaris)寄生在啮齿类动物的肝脏,特别在鼠类极为常见,幼虫偶可感染人类。

成虫体长15~60cm,头节外观粗壮,顶突肥大、呈半球形突出,4个吸盘也呈半球形,向侧方突出,头节后颈部极不明显。因此又称为“粗头绦虫”或“肥颈绦虫”。幼虫属链尾蚴型,长链状,头节裸露不内嵌,后接一假分节的链体,后端为一小伪囊。

寄生在猫等动物的巨颈带绦虫成虫,其孕节随宿主粪便排出后,通常可自行蠕动,在蠕动时即可释放出虫卵污染外界环境。鼠、兔等中间宿主吞食了虫卵后,六钩蚴在消化道逸出,钻入小肠壁,然后随血流到肝脏,经过2~3个月发育成链尾蚴。猫等动物捕食了带有链尾蚴的鼠或其他啮齿动物后,链尾蚴进入小肠,尾泡和假链体脱落,头节吸附在肠壁上,经1个月后发育为成虫。人体因误食虫卵而感染。Hsieh(1959)从我国台湾报告了1例该虫的人体感染;Ekanyakes(1999)也从斯里兰卡报道了一儿童从猫体感染了本虫。

三、水泡带绦虫(Taenia hydatigera)成虫寄生于犬、猫、狼、狐狸等食肉动物,其中绦期幼虫称细颈囊尾蚴(Cysticercus tenuicollis),寄生于猪、黄牛、山羊等多种家畜及野生动物的肝脏浆膜、网膜及肠系膜等处。幼虫可感染人体,引起细颈囊尾蚴病。

细颈囊尾蚴俗称水铃铛,呈囊泡状,囊壁乳白色,泡内充满透明液体。囊泡从黄豆大小至鸡蛋大。肉眼即可见到囊壁上有一个不透明的乳白色结节,是其内陷翻转的头节和颈部所在。若使结节的内部翻转出来,即能见到一个相当细长的颈部和其游离端的头节(图12-26)。但在组织中寄生时,由于其囊泡外通常有一层由宿主组织反应形成的厚膜包裹,故在外观上常容易与棘球蚴相混淆。

成虫是较大型的虫体,体长为75~500cm,白色或微带黄色。链体有250~300个节片,头节稍宽于颈部,顶突上有30~40个小钩排成两圈(大钩170~220μm,小钩110~160μm)。成节有睾丸600~700个;孕节全被子宫和虫卵充满,子宫每侧有5~10个粗大分支,每支又有小的分支。虫卵近似椭圆形,大小为38~39μm,内含六钩蚴。成虫寄生在食肉动物小肠内,孕节随终宿主粪便排出,虫卵污染了牧草、饲料和饮水后,被中间宿主家畜和野生动物吞食,则在消化道逸出六钩蚴,然后钻入血管,随血流到肝表面和腹腔内发育。人亦因误食虫卵而受感染。国内人体感染报告见于贵州省。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