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颚口线虫
棘颚口线虫(Gnathostoma spinigerum Owen,1836)是犬、猫的常见寄生虫,也寄生于虎、狮、豹等野生动物,偶可寄生于人体,引起颚口线虫病(gnathostomiasis)。
一、形态与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终宿主胃壁的瘤块中。虫体粗大,圆柱形,两端略向腹面弯,色微红。雄虫长11~25mm,雌虫长25~54mm。虫体前端略膨大成球形,上有4~8圈尖锐的倒钩,口周围有两个明显而肥厚的唇。虫体前部和近尾端体表被有无数体棘,体棘的形状和数目是分类的依据之一。雄虫末端膨大成假交合伞,有4对有柄乳突;交合刺一对,不等长。雌虫阴门位于体中部偏后。
虫卵椭圆形,透明,黄棕色,一端有一透明塞,呈帽状突起。虫卵长、宽为65~70μm×38~40μm,内含1~2个细胞。
棘颚口线虫的终宿主主要为犬和猫。虫卵从瘤块中破溃而出,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在27~31℃水中经一周发育,卵内孵出的第一期幼虫进入第一中间宿主剑水蚤,在其体腔内经7~10天发育为第二期幼虫。此期幼虫长0.5mm,头部已呈球形,上有4圈小钩。含第二期幼虫的剑水蚤被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类吞食后,幼虫经肠壁至肌肉,约一个月后形成第三期幼虫,外有囊壁包裹。终宿主犬、猫吞食感染的鱼类后,第三期幼虫在胃中脱囊,幼虫穿过肠壁,经肝脏移行至肌肉或组织中,最后到达胃壁发育为成虫。感染后约100天,卵开始在宿主粪便中出现。在动物胃壁的瘤块中可有一个或数个虫体。
有些动物如蟹、蝲蛄、蛙、蛇、龟、鱼,鸟、鸡、鼠及猪等吞食了感染本虫幼虫的鱼后,幼虫不能继续发育,仍停留在第三期幼虫状态,成为本虫的转续宿主。当终宿主吞食了上述动物后,幼虫继续发育为成虫。
二、致病
人不是本虫适宜的宿主,除个别病例外,所见的虫体多为第三期幼虫或未完全性成熟的早期成虫。寄生后所引起的病变主要是由于虫体在移行时对全身各处,特别是皮肤、皮下组织及肌肉的损害。病灶局部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也可停留在某一寄生部位形成以脓肿为中心的结节型损害,常见于胸、咽、面、腹、手及眼前房等处。虫体也可移行于皮肤的表皮和真皮之间,引起匐行疹或皮下游走性包块,局部皮肤发红或有水肿,疼痛多不明显,可有痒感。幼虫也可在消化、呼吸、泌尿、神经等系统内移行,临床表现因累及的器官不同而异。曾有报道在尿及痰中发现活虫,亦有进入脊髓和脑而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性脑脊髓炎的报告。
三、实验诊断
自可疑病变组织中检取虫体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无明显体表损害的可疑患者,可用皮内试验及血清学试验作辅助诊断。
四、流行与防治
本虫是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重要病原体之一,在我国分布广泛。猫的感染率可高达40%。人体病例见于日本、泰国、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和我国,以日本和泰国的病例为多。
人体感染主要是由于食入含有感染期幼虫的鱼类所致,生食含有第三期幼虫的猪及鸡等转续宿主肉类亦可感染。
预防主要是加强饮食卫生,不食生的鱼、肉。治疗主要采取手术取虫,应用噻苯达唑等药亦可奏效。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