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虫危机不断,你认识它吗?
臭虫(bed bugs)属半翅目(Hemiptera)、异翅亚目(Heteroptera)、臭虫科(Cimicidae),有80余种。其中温带臭虫(Cimex lectularius)和热带臭虫(C. hemipterus)为吸食人血的家栖种。
一、形态
虫体背腹扁平,卵圆形,红褐色,体长4~6mm,遍体生有细毛。头部两侧有1对突出的复眼。触角能弯曲的有4节,末2节较细。口器为刺吸式,下唇分3节,由头部前下端发出,不吸血时向后弯折在头、胸部腹面的纵沟内,口器末端未达到足基节Ⅱ。前胸背板大而明显,其前缘有一凹陷,头部即嵌在凹陷内,侧缘弧形,后缘向内微凹。中胸小,其背板呈倒三角形。后胸背板被1对翅基遮盖。在中、后足基部间有1对新月形的臭腺孔。足跗节分3节,末端具爪1对。腹部宽阔,外观可见8节。雌虫腹部后端钝圆,末端有生殖孔(只供排卵用),第5节腹面后缘右侧有1个三角形凹陷的交合口,称柏氏器(Berlese’s organ),是精子的入口。雄虫腹部后端窄而尖,端部有一镰刀形的阳茎,向左侧弯曲,储于阳茎槽中。
温带臭虫卵圆形,长5.6mm,前胸背板前缘凹陷较深,两侧缘向外延伸成翼状薄边,腹部较短胖,柏氏器管状,不明显;热带臭虫长椭圆形,长7.0mm,前胸背板前缘的凹陷较浅,两侧缘不外延,腹部较瘦,长柏氏器块状,较明显。
二、生活史与习性
发育过程有卵、若虫和成虫3期。卵黄白色,长圆形,长0.8~1.3mm,一端有略偏的小盖,卵壳上有网状纹,常粘附在成虫活动和隐匿处,在18~25℃时经6~10天孵出若虫。若虫与成虫外形相似,体较小,缺翅基。若虫分5龄。成虫羽化后1、2天即可交配,雌虫吸血后经数天开始产卵,每次产卵2~8粒。一生可产卵75~200粒,最多可达540粒。整个生活史约需 6~8周。臭虫在温带地区1年可繁殖3~4代,热带地区可达5~6代。成虫寿命通常9~18个月。
臭虫主要栖息于室内墙壁、木制家具的缝隙、草垫、床席等处。亦可栖息在交通工具及公共场所的桌椅缝隙中。臭腺分泌的聚集信息素,使其有群集现象,分泌的警戒信息素,有激动和驱赶作用。臭虫对宿主无严格的选择性,除人外,也可吸啮齿类、禽类和家畜的血。白天隐匿夜晚活动吸血,臭虫每分钟可爬行1~2.1m,在5℃以下不动,在15~35℃之间,其活动随温度增高而加剧。若虫和成虫可多次吸血。成虫每次吸血需10~15分钟;若虫需6~9分钟。成虫耐饥饿力达6、7个月,若虫为70天,活动高峰多在就寝后1~2小时和拂晓前一段时间为甚。5月开始活动,8月最多,10月以后较少出现,在全年气温不低于13℃时可常年活动。多以末龄若虫和成虫越冬。温带臭虫的分布最南至北纬23°23′,以长江以北地区为主。热带臭虫的分布最北至北纬30°44′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以广东、广西、海南为主要分布区。
三、与疾病关系
臭虫夜晚吸血骚扰,影响睡眠。叮咬后可使皮肤敏感性高的人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痛痒。臭虫抗原与过敏性哮喘关系密切。臭虫长期被疑为传播疾病的媒介。用实验方法可使臭虫感染多种病原体,并发现少数病原体有自然感染。但在自然条件下,能否传播人类疾病尚未得到确证。
四、防制原则
消除栖息场所,如填塞床椅、家具、墙壁、地板的缝隙;可用敌敌畏、贝硫磷和溴氰菊酯等药物杀灭臭虫,或用沸水烫杀及蒸汽喷杀。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