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蜱?
时间:2023-09-28 15:40:51
字号:

什么是蜱?


蜱(ticks)属于寄螨目(Parasitiformes),后气门亚目(Metastigmata),蜱总科(Ixodoidea),包括硬蜱科(Ixodidae)、软蜱科(Argasidae)和纳蜱科(Nuttalliellidae)科,世界已知约870余种。我国记录硬蜱科有100余种(亚种),软蜱科10种。硬蜱科的蜱种通称为硬蜱(hard ticks);软蜱科的蜱种通称为软蜱(soft ticks)。

【形态】

成虫椭圆形,表皮革质,黄褐色。未吸血时背腹扁平,体长2~10mm。1. 硬蜱  颚体位于躯体前端,从背面可见。颚基背面形状呈矩形、三角形、六角形或梯形。雌蜱的颚基背面有孔区(porose area)1对,有感觉功能。螯肢长杆状,外围螯肢鞘,其末端具齿状的定趾和动趾。口下板较发达,其腹面有较致密而坚韧的纵列逆齿。须肢可见4节,第1节短,第2、3节较长,形状各异,末节短小,嵌生于第3节腹面亚前端的凹陷内。各节活动均不灵活。雄蜱盾板覆盖着整个背面;雌蜱、幼蜱和若蜱的盾板仅覆盖背面的前部。有些种类具眼1对,位于盾板的侧缘。有的种类在躯体后缘具方形的缘垛(festoon)。躯体腹面在肛门之前或之后有肛沟。前者称前肛沟类硬蜱,如硬蜱属;后者称后肛沟类硬蜱,如其他蜱属。雄蜱腹面可有骨板,其数目因蜱属而异。气门1对,有气门板围绕。气门板宽阔,位于足基节Ⅳ的后外侧 。足分基、转、股、胫、后跗和跗节。基节上有距,跗节末端具爪1对及爪垫1个。足跗节Ⅰ背缘近端部有哈氏器(Haller's organ),为嗅觉器官。

颚基较小,一般为近方形,其上无孔区。口下板不发达,逆齿较小而稀疏。须肢各节均为长圆柱形,各节活动均灵活。躯体背腹面无骨板。体表有皱纹、颗粒、乳突或圆陷窝。有的体缘扁锐,在背腹面之间有缝线分隔。多无眼,有的具1~2对,位于足基节Ⅰ、Ⅱ的外侧。有些软蜱在肛门前后可有肛前沟、肛后中沟和肛后横沟。气门板小,位于足基节Ⅳ的前外侧。雌、雄性外观不易区分,雌蜱生殖孔呈横沟状,雄蜱为半月形。足基节无距,跗节和后跗节背缘或具几个瘤突,爪垫退化或无。成虫和若虫的足基节Ⅰ、Ⅱ之间有基节腺的开口,基节液的分泌,有调节血淋巴水分和电解质的作用。

发育过程有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期。卵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0.5~1.0mm,淡黄色至褐色,常堆集成堆。在适宜条件下卵经2~4周孵出幼虫。幼虫饱食后经1~4周蜕变为若虫。硬蜱若虫只1期,软蜱通常为3~4期,多者可达5~8期,因种类或生活条件而异。若虫饱食后经1~4周蜕变为成虫。在自然条件下,硬蜱完成生活史所需时间可为数月、1年、2年或3年,因蜱种而异。当遇到不良环境产生滞育时,可使生活周期延长,如全沟硬蜱由3年延长至4~5年。多数软蜱完成生活史需1个月至1年,在不适宜条件下延长至3~5年或更长。在饥饿状态下硬蜱寿命为几个月至1年,幼虫和若虫为2~4个月。吸血后寿命较短,雄蜱活月余,雌蜱产卵后1~2周内死亡。软蜱的成虫一般可活5、6年,有些种类可活十几年以至二十年以上。

【生态】

1. 宿主和更换宿主的类型   宿主包括许多陆生哺乳动物和鸟类,少数爬行类和极少的两栖类。其中一些种类可侵袭人体。对宿主的专性程度因种类而异,有的具有高度专性,如嗜鸟硬蜱只寄生于鸟类;多数蜱种的宿主较广泛,如全沟硬蜱的主要宿主有35种。蜱类在生活史中根据更换宿主的次数,可分为4种类型:(1)一宿主蜱:各活动期都寄生于同一宿主,雌虫饱血后落地产卵,宿主为大型哺乳动物,如微小牛蜱。(2)二宿主蜱:幼虫与若虫寄生于同一宿主,而成虫寄生另一宿主,有的蜱种各活动期都寄生在大型哺乳动物,如囊形扇头蜱;有的成虫寄生于大型哺乳动物,而幼虫和若虫多寄生于中小型哺乳动物,如残缘璃眼蜱。(3)三宿主蜱:幼虫、若虫、成虫分别寄生于3种宿主。多数种类的成虫寄生于大、中型哺乳动物,而幼虫、若虫寄生于中小型哺乳动物,如全沟硬蜱、草原革蜱和亚东璃眼蜱等。有的种类各活动期均寄生于大型哺乳动物,如血红扇头蜱;另一些种类的各活动期均寄生于中小型哺乳动物,如草原硬蜱。90%以上的硬蜱为三宿主蜱。(4)多宿主蜱:除幼虫外,各龄若虫需更换宿主,成虫需多次更换宿主。宿主多为中小型哺乳类和鸟类,软蜱多为多宿主蜱。

2. 吸血习性  硬蜱各活动期仅吸血1次,多在白天侵袭宿主。吸血所需时间不一,幼虫、若虫和雌虫分别约需2~5、3~8和6~15天,饱食后增加体重分别为10~20、20~100和80~160倍,而雄虫为1.5~2倍。软蜱中除有些种类的幼虫或1龄若虫或成虫不吸血外,多数种类的幼虫和各龄若虫均吸血1次,成虫需多次吸血。多在夜间侵袭宿主。吸血所需时间,幼虫为数分钟或数天,若虫和成虫为数分钟至1小时左右,因蜱种而异。饱食后雄虫体重增加为2~3倍,而幼虫、若虫及雌虫为6~12倍。蜱在宿主的寄生部位常有一定的选择性,一般在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到的部位。如全沟硬蜱寄生在人的颈部、耳后、腋窝、大腿内侧、阴部和腹股沟等处。草原革蜱多寄生于牛的颈部肉垂处,绵羊的耳壳、颈部及臀部。波斯锐缘蜱多寄生在家禽翅下和腿腋部。

3. 交配和产卵  蜱类的聚集和交配行为靠分泌信息素来调节。雄性前沟类雄性硬蜱和软蜱,由于精子细胞在若虫期已发育成熟,故蜕出的雄蜱不需要吸血在栖息场所可进行交配;而雄性后沟类硬蜱需吸血后待精子发育成熟方可在宿主体上进行交配。雄蜱一生可交配多次。雌蜱交配吸血后,过一段时间开始产卵。硬蜱一生产卵一次,产卵持续4~40天。一般产卵数百至数千个,有些蜱种可产卵2万个以上。软蜱一生产卵数次,每次产卵连续数日,每次可产卵50~200粒,一生产卵数百粒至千余粒。某些硬蜱和软蜱有孤雌生殖现象。

4. 栖息与活动  蜱类栖息在陆地各样的自然地带,不同蜱种的分布与气候、地势、土壤、植被和宿主等有关。硬蜱栖息与活动因种类而异,如全沟硬蜱,栖息于低温高湿的针阔混交林带,多聚集在小路两旁的草尖及灌木枝叶的顶端等待宿主,宿主气味(特别是CO2)和振动可诱发寻觅行为,每天在上午9时和下午6时前后活动;草原革蜱栖息在半荒漠草原地带,多攀登在草茎顶端等待宿主,整个白天均见活动,在中午最为活跃;亚东璃眼蜱栖息在荒漠或半荒漠地带,多在地面活动,靠视觉主动寻觅宿主,整个白天均见活动;草原硬蜱栖息在洞穴内,在栖息场所及其附近寻觅宿主;而微小牛蜱栖息在农耕地区的牲畜圈舍中,多爬上墙壁、木桩寻觅宿主,多在上午10时前和下午4时后活动。软蜱多生活在半荒漠和荒漠地带,如乳突钝缘蜱,通常栖息在中小型动物的洞穴、岩窟及住房的缝隙中;波斯锐缘蜱栖息于窝巢;拉合尔钝缘蜱栖息于畜舍等。软蜱多于夜间活动,在栖息场所及其附近寻觅宿主。蜱的活动范围不大,一般为数十米,垂直活动一般在60~100cm。宿主的活动,特别是候鸟的季节性迁移,对蜱类的播散起着重要作用。

5. 季节消长与越冬  蜱在不同季节的活动,取决于其本身的发育类型以及自然条件。完成1代需时较短(2~3个月)的种类,其发育周期的季节现象不明显,如微小牛蜱成虫在北京地区活动的高峰时间为5月上旬、8月上旬和9月中、下旬。1年1代的种类,其活动期是随着季节而变化,如草原革蜱和亚东璃眼蜱的活动高峰时间,成虫为4~5月,幼虫和若虫为6~8月。2年发育1代的种类,其季节的表现为成虫和若虫同时间大量出现,如嗜群血蜱的活动高峰时间,成虫为5~7月,幼虫6~7月,若虫7~ 8月。3年发育1代的种类,各活动期的大量出现在季节上是相似的,如全沟硬蜱各活动期从4月份中旬开始出现,成虫5月份达高峰,幼、若虫活动为双峰型(6月份为主峰,9月份为次峰)。

同一蜱种的季节消长也因其分布的地理纬度不同而有差异。软蜱中多数种类栖息在宿主的洞巢内,终年都可见活动。当蜱遇到不良环境时出现滞育,其表现形式有:饥饿蜱不活动;成蜱在冬季叮咬在宿主体上不饱食;产卵、卵期、变态等延迟。影响滞育的因素主要有光周期。蜱对光周期(长日照或短日照)的反应因种而异,当光周期有改变时发育延迟。温度升高可降低临界光周期。蜱多数在栖息场所越冬,硬蜱可在动物的洞穴、地表缝隙、土块下、枯枝落叶层中或宿主体表越冬。软蜱主要在宿主动物住处越冬。越冬虫期因种类而异,有的各活动期均可越冬,如全沟硬蜱和亚东璃眼蜱;有的以成虫越冬,如草原革蜱;有的以若虫和成虫越冬,如长角血蜱;有的以幼虫和若虫越冬,如残缘璃眼蜱;有的以幼虫越冬,如微小牛蜱。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