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是重要蜱种,怎么防治?
时间:2023-09-28 15:28:10
字号:

哪些是重要蜱种,怎么防治?


1. 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  躯体背面有缘褶。须肢为细长圆筒状,颚基腹面的耳状突钝齿状。肛沟在肛门之前。雌蜱足基节Ⅰ具1细长内距,末端达到基节Ⅱ前部1/3,而雄蜱略超过基节Ⅱ的前缘。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

2. 草原革蜱(Dermacentor nuttalli)  盾板有珐琅样斑,有眼和缘垛;须肢宽短,颚基矩形,足转节Ⅰ的背距圆钝。雌蜱足基节Ⅳ外距末端不超出该节后缘。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等地区。

3. 亚东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 kozlovi)  体型较大,有眼和缘垛,须肢为长圆筒状,第2节显著伸长;足各关节的淡色环带及背缘淡色纵带较宽而明显;盾板上刻点稀少。颈沟较深较长呈斜沟形,雄蜱盾板后中沟与后侧沟之间的刻点稠密。气门板呈烟斗状。分布于吉林、内蒙古、山西、陕西和西北地区。

4. 乳突钝缘蜱(Ornithodoros papillipes)  躯体椭圆形,前端逐渐细窄,体缘圆钝,背面边缘有缘褶。体表呈颗粒状,前部及中部有几对盘窝。肛后横沟较直,与肛后中沟相交处几乎成直角。分布于新疆。

【与疾病关系】

蜱在叮咬吸血时多无痛感,叮咬部位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某些硬蜱和软蜱在吸血过程中涎液分泌的神经毒素可导致宿主运动性纤维的传导阻滞,引起上行性肌肉麻痹,可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称蜱瘫痪(tick paralysis)。山东等地曾有人体病例报道。

蜱传播的疾病主要有:

1. 森林脑炎(forest encephalitis)  又称俄罗斯春夏脑炎。病原体是森林脑炎病毒(encephalitis silvestris)。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是其贮存宿主。硬蜱为传播媒介。蜱涎腺的病毒经叮咬传播。病毒可经变态、经卵和经精细胞传递。人、兽因被感染性蜱叮咬而受染。我国北方传播媒介主要是全沟硬蜱,其次是嗜群血蜱、日本血蜱、森林革蜱和边缘革蜱,云南传播媒介为卵形硬蜱。本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河北、内蒙古、新疆、西藏、福建、四川和云南的林区。

2.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rimean- Congo hemorrhagic fever )  又称新疆出血热。病原体是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大型草食性动物和野兔是其主要宿主,硬蜱为传播媒介。病毒可经变态和经卵传递,经叮咬而感染宿主。该病分布于新疆,亚东璃眼蜱是新疆地区主要传播媒介。此外,在云南、青海、内蒙古、四川等省、区的家畜血清中也检出抗体。

3.  北亚蜱媒斑疹伤寒(North-Asian tick-borne typhus) 病原体是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ickettsia sibirica)。多种啮齿动物为其贮存宿主,硬蜱和软蜱为传播媒介。立克次体在蜱的涎腺、中肠上皮细胞、基节腺及卵巢内繁殖。中肠上皮细胞破裂后,立克次体可随粪便排出。故可经蜱叮咬或经蜱粪、基节液污染皮肤伤口以及吸入蜱粪而感染,除能经变态和经卵传递外,还可经精细胞传递。我国有黄鼠、田鼠等20余种小型啮齿动物为其主要贮存宿主。草原革蜱是内蒙古和新疆的主要传播媒介。边缘革蜱、森林革蜱、中华革蜱、嗜群血蜱和日本血蜱等约10种余蜱为个别地区的传播媒介。本病分布于东北、华北、山东、新疆、西藏、湖南、福建、广东和海南等地区。

4.  Q热(Q fever)  病原体是贝纳柯克斯体(Coxiella burnetii)。牛羊为主要传染源。主要感染途径是经呼吸道或经消化道感染。硬蜱和软蜱可为传播媒介,经蜱叮咬或经蜱粪、基节液污染皮肤伤口和粘膜以及吸入蜱粪而感染。在我国曾发现亚东璃眼蜱、铃头血蜱和微小牛蜱有自然感染。前2种蜱能经叮咬或经蜱粪传播。病原体可经变态和经卵传递。在我国曾发现亚东璃眼蜱、铃头血蜱和微小牛蜱有自然感染。我国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证实有Q热存在。

5. 人埃立克体病(human ehrlichiosis)  病原体属埃立克体族(Ehrlichiae)和人粒细胞埃立克体(Human granulocytic ehrlichia),硬蜱为其传播媒介。在我国,用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龟形花蜱、越原血蜱、卵形硬蜱、微小牛蜱、全沟硬蜱、森林革蜱和鼠类以及人群中发现有查菲埃立克体(Ehrlichia chaffeensis)的基因片段。在草原革蜱、嗜群血蜱、全沟硬蜱、森林革蜱和人群中检测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的基因片段,证实我国广大地区存在埃立克体的感染。

6. 莱姆病(Lyme disease)  病原体是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一些哺乳动物和鸟类为其贮存宿主,硬蜱为其传播媒介,病原体可经变态和经卵传递,经蜱叮咬传播。我国有黑线姬鼠等十余种野生啮齿动物及牛、羊、狗和野兔等为其贮存宿主。全沟硬蜱为我国北方的主要传播媒介,粒形硬蜱、中华硬蜱、长角血蜱等为南方的传播媒介。国内有29个省、市、自治区有本病分布。

7.蜱媒回归热(tick-borne relapsing fever)又称地方性回归热。多种啮齿动物为其贮存宿主,钝缘蜱为其传播媒介。病原体可经变态或经卵传递,通过蜱叮咬或基节液污染受损皮肤而感染。新疆有该病流行。该病的病原体有两种,在南疆为波斯疏螺旋体(Borrelia persica),乳突钝缘蜱为传播媒介;北疆为拉氏疏螺旋体(B.latyschevi),特突钝缘蜱为传播媒介,但国内尚未发现病例。

8.细菌性疾病  有些细菌性疾病是非专性蜱媒疾病,但蜱能长期保存一些病原菌,并能经变态或经卵传递。如土拉弗氏菌,在边缘革蜱体内可保存710天,草原革蜱可经变态传递,布鲁菌在草原硬蜱体内可存活200天以上,银盾革蜱能经变态和经卵传递,鼠疫耶氏菌可在草原硬蜱体内保存509天,并能经变态及经卵传递,故蜱在这些病的疫源地参与病菌的循环和保存。

【防制原则】

1. 环境防制  草原地区采取牧场轮换和牧场隔离,清理禽畜圈舍,堵洞嵌缝以防蜱类孳生;捕杀啮齿动物。

2. 化学防制  蜱类栖息及越冬场所可喷洒倍硫磷、毒死蜱、溴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铁线莲、刺柏和皂夹等,对家畜进行定期喷洒或药浴杀蜱。在林区使用烟雾剂灭蜱。杀虫剂中加入蜱的性信息素与聚集信息素可诱蜱而提高杀灭效果。

3. 生物防制  有多种捕食性天敌。白僵菌、绿僵菌及烟曲霉菌等对蜱有致死作用。跳小蜂产卵于蜱体内,在其体内发育使蜱死亡。

4. 个人防护 进入有蜱地区要穿防护服,扎紧裤脚、袖口和领口。外露部位要涂擦避蚊胺、避蚊酮、前胡挥发油,或将衣服用驱避剂浸泡。离开时应相互检查,勿将蜱带出疫区。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