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螨
革螨(gamasid mites)属于寄螨目、中气门亚目(Mesostigmata),世界已知约800余种。我国记录约630余种,与医学有关的属于皮刺螨总科(Dermanyssoidea)中的厉螨科(Laelaptidae)、巨刺螨科(Macronyssidae)和皮刺螨科(Dermanyssidae)。
【形态】
成虫卵圆形,黄色或褐色,表皮膜质,具骨化的板。体长一般为0.2~0.5mm,大者可达3.0mm。颚基形成颚基环,其背壁向前延伸的部分称颚盖。螯肢由螯杆和螯钳(分动、定趾)组成。雌螨螯钳呈针状、剪状或钳状,有的在定趾上有钳齿毛。雄螨螯钳演变为导精趾。口下板1对呈三角形。须肢呈长棒状,仅见5节,末节内侧通常具一叉毛。躯体背面的背板整块或分2块。背板上的刚毛数目和排列的毛序,因种而异。躯体腹面前缘的正中通常有一个叉形的胸叉。雌螨腹面有多块骨化的板,由前而后分别为胸板、生殖板、腹板、肛板及足后板等,有些板愈合,因虫种而异;雄螨通常愈合为1块全腹板。雌虫生殖孔位于胸板之后,被生殖板遮盖;雄虫生殖孔位于全腹板前缘。气门位于足基节Ⅲ、Ⅳ间的外侧,与向前延伸至足基节Ⅱ的气门沟连接,气门及气门沟由气门板围绕。足跗节Ⅰ背面亚末端有一个跗感器,司嗅觉。足跗节末端一般具爪1对和叶状爪垫1个。
【生活史】
发育过程有卵、幼虫、第一若虫、第二若虫和成虫5期。卵椭圆形,乳白或淡黄色,直径0.1~0.35mm。一般在1~2天孵出幼虫。幼虫无气门,口器不发达,不摄食,在24小时内蜕皮为第一若虫。第一若虫气门沟很短,胸毛3对,多数种类此期均摄食,约经2~6天蜕皮为第二若虫。第二若虫无气门板及外生殖器,胸毛4对。多数种类第二若虫摄食,经2~5天蜕皮为成虫。完成生活史需1~2周。交配时雄螨用导精趾将精囊置于雌螨生殖孔内而受精。革螨有卵生或卵胎生,有些种类可进行孤雌生殖。寄生型革螨一生产卵或子代几个、几十个,最多百余个。巢穴寄生型革螨寿命最长,如柏氏禽刺螨在20~25℃,大部分可活5~6个月;毛栖型革螨寿命较短,仅几天或几十天。
【生态】
革螨多数营自生生活,少数营寄生生活。寄生性革螨多数寄生于宿主体外;少数寄生于体内(如鼻咽腔,呼吸道和肺部等)。宿主包括小型哺乳类、鸟类和爬行类,其中以啮齿动物为常见,也可侵袭人。寄生性革螨的食性,有的为专性吸血者,以宿主的血液和组织液为食,雌、雄虫、若虫均吸血,并可多次吸血;有的为兼性吸血者,即除血食外,也可捕食小节肢动物及其他有机物。按寄生特性分为①巢栖型:整个发育和繁殖过程都在宿主巢穴中进行,仅在吸血时才与宿主接触,宿主广泛。吸血量较多,耐饥力较强(数月)。兼性血食者如格氏血厉螨,专性血食者如柏氏禽刺螨。②毛栖型:大部分时间寄生在宿主体表,对宿主有选择性。吸血量较少,耐饥力差(数周)。兼性血食者如毒厉螨,专性血食者如淡黄赫刺螨。多数寄生性革螨是整年活动,但有明显的繁殖高峰,如柏氏禽刺螨呈春末夏初和秋冬双峰型,而格氏血厉螨、上海真厉螨是秋冬型。
【重要革螨种】
1. 格氏血厉螨(Haemolaelaps glasgowi)雌螨背板几乎覆盖整个背部,背板上有毛38对;胸板扁宽,后缘内凹;生殖腹板较短,具毛1对;螯肢发达,钳齿毛中部膨大,末端细长呈弯钩状。
2. 柏氏禽刺螨(Ornithonyssus bacoti) 雌螨背板前宽后窄,背毛18对。胸板宽大于长。生殖腹板狭长,后端尖细,具毛1对。螯肢较细长,螯钳剪状,无钳齿毛。
【与疾病关系】
1. 革螨皮炎 革螨叮刺吸血,局部皮肤出现丘疹,奇痒,常由柏氏禽刺螨、囊禽刺螨、鸡皮刺螨或茅舍血厉螨等所致。在动物饲养室、鸡鸽窝、面粉厂、纱厂等处活动易被革螨侵袭。
2.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又称流行性出血热,病原体为汉坦病毒(Hantavirus)。我国疫区主要宿主有黑线姬鼠、大林姬鼠和褐家鼠等。在疫区多种革螨发现有自然感染。格氏血厉螨、上海真厉螨和柏氏禽刺螨可经叮咬传播和经卵传递。前2种革螨是野鼠型HFRS在鼠间传播和保持疫源地的重要种类。柏氏禽刺螨可作为家鼠型HFRS鼠间的传播媒介,也可在鼠-人间传播。除青海和新疆外,其余省、市、自治区均曾有本病的发生。
3. 其它 革螨在北亚蜱媒斑疹伤寒、Q热、立克次体痘、土拉弗氏菌病等的疫源地,参与病原体的循环和保存。
【防制原则】保持室内清洁,清理禽舍和鸽巢,清除杂草,灭鼠。用马拉硫磷、倍硫磷、杀螟松、溴氰菊酯和混灭威等喷洒。用敌敌畏熏杀鼠洞螨类。涂擦避蚊胺于裸露部位,有3~7小时驱避效果;亦可用浸泡驱避剂的布带系于手腕、脚腕,防止革螨侵袭。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