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粒棘球绦虫
时间:2023-03-28 16:42:15
字号:

细粒棘球绦虫属带科、棘球属,又称包生绦虫。成虫寄生于犬科食肉动物,幼虫(棘球蚴)寄生于人和多种食草类家畜及其他动物,引起一种严重的人兽共患病,称棘球蚴病或称为包虫病棘球蚴病分布地域广泛,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生产,现已成为全球性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一、形态

成虫,是绦虫中最小的虫种之一,体长2-7mm,平均3.6mm。除头节和颈部外,整个链体只有幼节、成节和孕节各一节,偶或多一节。头节略呈梨形,具有顶突和4个吸盘。顶突富含肌肉组织,伸缩力很强,其上有两圈大小相间的小钩共28~48个,呈放射状排列。顶突顶端有一群梭形细胞组成的顶突腺(osellar gland),其分泌物可能具有较强的抗原性。各节片均为狭长形。成节的结构与带绦虫略相似,生殖孔位于节片一侧的中部偏后。睾丸45-65个,均匀地散布在生殖孔水平线前后方。孕节的生殖孔更靠后,子宫具不规则的分支和侧囊,含虫卵200-800个。

2.虫卵,形态上与猪、牛带绦虫卵基本相同,在光镜下难以区别。

3.幼虫,即棘球蚴,为圆形囊状体。随寄生时间长短、寄生部位和宿主不同,直径从不足一厘米至数十厘米不等。棘球蚴为单房性囊,由囊壁和囊内含物(生发囊、原头蚴、囊液等)组成。有的还有子囊和孙囊。囊壁外有宿主的纤维组织包绕。

囊璧分两层,外层为角皮层(aminated lyer),厚约1mm,乳色半透明,似粉皮状,较松脆、易破裂。光镜下无细胞结构而呈多层纹理状。内层为生发层(germinal layer)亦称胚层,厚约20μm,具有细胞核。生发层紧贴在角皮层内,电镜下可见从生发层上有无数微毛延伸至角皮层内。囊腔内充满囊液,亦称棘球蚴液(hydatid fluid)。囊液无色透明或微带黄色,比重1.01-1.02,pH 6.7-7.8,内含多种蛋白、肌醇、卵磷脂、尿素及少量糖、无机盐和酶,对人体有抗原性。

生发层(胚层)向囊内长出许多原头蚴(protoscolex),原头蚴椭圆形或圆形,大小为170μmx122μm,为向内翻卷收缩的头节,其顶突和吸盘内陷,保护着数十个小钩。此外,还可见石灰小体等。原头蚴与成虫头节的区别在于其体积小和缺少顶突腺。生发囊(brood capsule)也称为育囊,是具有一层生发层的小囊,直径约1mm,由生发层的有核细胞发育而来。据观察最初由生发层向囊内芽生成群的细胞,这些细胞空腔化后,形成小囊并长出小蒂与胚层连接。在小囊壁上生成数量不等的原头蚴,多者可达30 -40个。原头蚴可向生发囊内生长,也可向囊外生长为外生性原头蚴。子囊(daughtercyst)可由母囊(棘状蚴囊)的生发层直接长出,也可由原头蚴或生发囊进一步发育而成。子囊结构与母囊相似,其囊壁具有角皮层和生发层,囊内也可生长原头蚴、生发囊以及与子囊结构相似的小囊,称为孙囊(grand daughter cyst)。有的母囊无原头蚴,生发囊等,称为不育囊(nfertilecyst)。原头蚴、生发囊和子囊可从胚层上脱落,悬浮在囊液中,称为棘球蚴砂(hydatid sand)或囊砂。

二、生活史

细粒棘球绦虫的终宿主是犬、狼和豺等食肉动物;中间宿主是羊、牛、骆驼、猪和鹿等偶蹄类,偶可感染马、袋鼠某些啮齿类、灵长类和人。成虫寄生在终宿主小肠上段,以顶突上的小钩和吸盘固着在肠绒毛基部隐窝内、孕节或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孕节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沿草地或植物蠕动爬行,致使虫卵污染动物皮毛和周围环境,包括牧场、畜舍、蔬菜、土壤及水源等。当中间宿主吞食了虫卵和孕节后,六钩蚴在其肠内孵出,然后钻入肠壁,经血液循环至肝、肺等器官,3~5个月发育成直径为1~3cm的棘球蚴。棘球蚴囊内可有数千至数万,甚至数百万个原头蚴。原头蚴在中间宿主体内播散可形成新的棘球蚴,在终宿主体内可发育为成虫。 棘球蚴被犬、狼等终宿主吞食后,其所含的每个原头蚴都可发育为一条成虫。故犬、狼肠道内寄生的成虫也可达数千至上万条。从感染至发育成熟排出虫卵和孕节约需8周时间。大多数成虫寿命约5-6个月。

本虫只有棘球蚴阶段能在人体寄生。当人误食到细粒棘球绦虫的虫卵后,卵内六钩蚴在小肠内孵出,钻入肠壁小静脉或淋巴管.随血液循环侵入人组织,引起急性炎症反应,若六钩蚴未被杀死,其周围逐渐形成一个纤维性外囊,囊内六钩蚴缓慢地发育成棘球蚴,故棘球蚴与宿主间有纤维被膜分隔。一般感染半年后囊的直径达0.5-1.0cm,以后每年增长1-5cm, 最大可长到数十厘米。棘球蚴在人体内可存活40年甚至更久。但如遇继发其他感染或外伤时,可发生变性衰亡,囊液浑浊而终被吸收和钙化。

棘球蚴在人体内可寄生于几乎所有部位,最多见的部位是肝(占69.9%),多在右叶,(19.3%)次之,此外是腹腔(3%)以及原发在肝再向各器官转移(5.3%),其他部位分别是:脑(0.4%)、脾(0.4%)、盆腔(0.3%)、肾(0.3%)、胸腔(0.2%)、骨(0.2%)、肌肉(0.1%)、胆囊(0.1%)、子宫(0.1%)以及皮肤、眼、卵巢、膀胱、乳房,甲状腺等(0.4%)。在肺和脾内棘球蚴生长较快。在骨组织内则生长极慢。巨大的棘球蚴囊多见于腹腔,它可以占满整个腹腔,挤压膈肌,甚至使一侧肺叶萎缩。棘球蚴在人体内一般为单个寄生,但多个寄生也不少见,约占患者的20%以上。

三、致病机制和临床症状

棘球蚴病俗称包虫病。由细粒棘球绦虫幼虫引起的通常为单个的囊性病变,又称为囊型包虫病(另外还有一种形成多个囊性病变的称为泡型包虫病,系由多房棘球绦虫幼虫即泡球蚴感染所致)。

囊型包虫病对人体的危害以机械损害为主,严重程度取决于棘球蚴的体积、数量、寄生时间和部位。因棘球蚴生长缓慢,往往在感染后5~20年才出现症状。原发的棘球蚴感染多为单个,继发感染常为多发,可同时累及几个器官。由于棘球蚴的不断生长,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引起组织细胞萎缩、坏死,因此,临床表现极其复杂,常见症状有:

1.局部压迫和刺激症状 受累部位有轻微疼痛和坠胀感。如累及肝脏可有肝区疼痛。在肺部可出现呼吸急促、胸痛等呼吸道刺激症状。在颅脑则引起头痛呕吐甚至癫痫等症状。骨棘球蚴常发生于骨盆、椎体的中心和长骨的干骺端、可破坏骨质,易造成骨折或骨碎裂。位置表浅的棘球蚴可在体表形成包块,触之坚韧,压之有弹性,叩诊时有震颤感。若包块压迫门静脉可致腹水,压迫胆管可致阻塞性黄疸、胆囊炎等。

2.毒性和过敏反应   常 有荨麻疹、哮喘和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囊液大量溢出可产生过敏性反应,如进入血液循环可引起严重的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此外,可出现食欲减退、体重减轻、消瘦、贫血、发育障碍和恶病质等毒性症状。

3.继发性感染等并发症    一旦棘球蚴囊破裂,可造成继发性感染。如肝棘球蚴囊破裂可进入胆道,引起急性炎症,出现胆绞痛、寒战、高热、黄疸等。破入腹腔可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肺棘球蚴如破裂至支气管,可咳出小的生发囊、子囊和角皮碎片。

四、诊断

询问病史,了解病人是否来自或去过流行区,以及与犬、羊等动物和皮毛接触史对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X线、B超、CT、MRI及放射性核索扫描等对棘球蚴病的诊断和定位也有帮助。特别是CT和MRI,不仅可有助于早期诊断出无症状的带虫者,且能准确地检测出各种病理形态的影像。

免疫学试验是重要的辅助诊断方法。常用的有皮内试验和血清学检查法,如ELISA、对流免疫电泳(CIEP)、IHA、亲和素-生物素-酶复合物酶联免疫吸附试验(ABC-ELISA)和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等。

确诊应以病原学结果为依据,即手术取出棘球蚴,或从患者痰、胸膜积液、腹水或尿液等检获棘球蚴碎片、小钩或原头蚴。

五、流行

细粒棘球绦虫有较广泛的宿主适应性,分布遍及世界各大洲牧区,主要以在犬和偶蹄类家畜之间形成循环为特点,在我国主要是绵羊/犬动物循环,牦牛/犬循环仅见于青藏高原和甘肃省的高山草甸和山麓地带。

我国是世界上棘球蚴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主要流行区在我国西部和北部广大农牧地区,即新疆青海、甘肃、宁夏、西藏、内蒙古和四川7省和自治区,其次是陕西、山西和河北部分地区。另外,在东北三省、河南、山东、安徽、湖北、贵州和云南等省也有散发病例。迄今全国已有23个省、市、自治区有本病流行。

2004年第二次全国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显示,我国的棘球蚴病在人群中的血清阳性率为12.04%,患病率为1.08%,由此推算我国的现有病人为38万,但有专家估算实际上应当超过百万,其中囊型包虫病占75.13%。受包虫病威胁的人口为6600万人。在流行最为严重的新疆,人群中最易感染者是学龄前儿童, 15 289例病人中,15岁以下者占32.1%。主要动物中间宿主绵羊的感染率为3.3%~90% ,家犬的感染率为7%~71%。

造成流行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

1.虫卵污染环境牧区犬的感染通常较重,犬粪中虫卵量大,虫卵可以随犬和人的活动以及尘土、风、水散播在人及家畜活动场所,导致严重污染环境。虫卵对外界低温、干燥及化学药品有很强抵抗力。在2°C水中能活2.5年,在冰中可活4个月,经过严冬(-14~-12°C )仍保持感染力。一般化学消毒剂不能杀死虫卵。

2.人与家畜及污染物的密切接触牧区儿童喜欢与家犬亲昵,很易受到感染,成人可因从事剪羊毛挤奶加工皮毛等生产活动而引起感染。此外,通过食入被虫卵污染的水或食物也可受染。

3.病畜内脏处理不当    由于缺乏卫生知识,在流行区居民常用病畜内脏喂犬,或将其随地乱抛致使野犬、狼、豺等受到感染,从而又加重羊、牛感染,使流行愈趋严重。

在非流行区人因偶尔接触受感染的犬,或接触到来自流行区的动物皮毛而受感染。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流行区的畜产品大量流向内地,各地也不断开辟新的牧场和草场,引进和饲养大批牲畜,新的污染地带可能形成。因此,必须加强对本病的防治。

六、防治原则

在流行区应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加强健康教育和宣传,普及棘球蚴病知识,提高全民的防病意识。在生产和生活中加强个人防护,并向群众提供安全的饮用水。

2.加强卫生法规建设和卫生检疫,强化群众的卫生行为规范,根除以病畜内脏喂犬和乱抛的陋习。加强对屠宰场和个体屠宰户的检疫,及时处理病畜内脏。

3.定期为家犬、牧犬驱虫,以减少传染源。

4.查治、救助和管理现有的病人。

我国卫生部早在1992年就颁布了全国包虫病防治规划,经过多年的实施已取得明显效果。根据新的2010- -2015 年防治包虫病行动计划,要求在几年内使流行地区家犬、家畜以及儿童的感染率分别下降到8%、15%和8%以下。

棘球蚴病的治疗,首选外科手术,术中应注意务将虫囊取尽并避免囊液外溢造成过敏性休克或继发性腹腔感染。对早期的小棘球蚴,可使用药物治疗,目前以阿苯达唑疗效最佳,亦可使用吡喹酮、甲苯达唑等。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