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主要是因麻疹病毒感染引起,麻疹病毒可经空气飞沫到达上呼吸道或眼结膜后侵入人体。对麻疹病毒没有免疫力的人群接触病毒后,90%以上均可发病。
一、基本病因
麻疹病毒为RNA病毒,在外界生存力弱,不耐热,对紫外线和消毒剂均敏感。随飞沫排出的病毒在室内可存活至少32小时,但在流通的空气中或阳光下半小时即失去活力。麻疹病毒进入人体后,可在上皮细胞和局部淋巴组织中繁殖并侵入血液,通过血液的单核细胞向其他器官传播,如脾、胸腺、肺、肝脏、肾脏、消化道黏膜.结膜和皮肤,引起广泛性损伤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
二、症状
典型症状
1、典型麻疹
(1)前驱期
常持续3~4天,主要表现包括:
①发热:多为中度以上,热型不一。
②眼鼻卡他症状:多与发热同时出现,包括咳嗽、喷嚏、流涕、咽部充血、结膜充血、眼睑水肿、畏光、流泪等。
③麻疹黏膜斑:是麻疹早期的特异性体征,常在出疹前1~2天出现。开始时见于上下磨牙相对的颊黏膜上,如沙砾大小的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常在1~2天内迅速增多,可累及整个颊黏膜并蔓延至唇部黏膜,于出疹后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
④其他:部分病例可出现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等症状;婴儿可有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偶见皮肤荨麻疹。
(2)出疹期
①皮疹多在发热3~4天后出现,先出现于耳后、发际、额、面、颈部,之后逐渐蔓延至躯干、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初期为充血性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以后部分融合成片,颜色加深呈暗红。
②此时期患者全身中毒症状加重,体温可突然高达40℃,咳嗽加剧,伴嗜睡或烦躁不安,严重者有谵妄、抽搐等表现。
(3)恢复期
若无并发症发生,出疹3~4天后发热开始减退,食欲、精神等全身症状逐渐好转,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开始消退,退疹后皮肤留有棕褐色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一般7~10天后消退。
2、非典型麻疹
(1)轻型麻疹
主要临床特点为一过性低热,轻度眼鼻卡他症状,全身情况良好,可无麻疹黏膜斑,皮疹稀疏、色淡,消失快,疹退后无色素沉着或脱屑,无并发症。
(2)重型麻疹
持续高热,全身中毒症状重,伴惊厥、昏迷。皮疹密集融合,呈紫蓝色出血性皮疹者常伴有黏膜和消化道出血,或咳血、血尿、血小板减少等表现。此型患儿常伴有肺炎、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病死率高。
(3)异型麻疹
少见,典型症状是持续高热乏力、肌痛、头痛或伴有四肢水肿,皮疹不典型,出疹顺序不规则,易并发肺炎。
三、预防措施
婴幼儿广泛接种麻疹疫苗是预防麻疹的关键。此外提高机体免疫力,远离传染源,也有助于预防麻疹的发生。
1、采用麻疹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
2、接触麻疹后5天内立即给予免疫血清球蛋白,可预防发病或减轻症状。
3、避免与麻疹病人密切接触。
4、疾病流行期间不去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场所。
5、日常规律作息,注意个人卫生,合理饮食,适当锻炼,有助于增强体质,保持机体免疫力。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