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宾大团队开发靶向细菌的mRNA疫苗,预防蜱虫叮咬引起的莱姆病
时间:2023-09-26 11:01:01
字号:
来源:生物世界

宾大团队开发靶向细菌的mRNA疫苗,预防蜱虫叮咬引起的莱姆病

近日,宾夕法尼亚大学的 Norbert Pardi 团队联合mRNA疫苗先驱 Drew Weissman 教授,在 Molecular Therapy 期刊发表了题为:Development of an mRNA-lipid nanoparticle vaccine against Lyme disease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使用脂质纳米颗粒包裹修饰的mRNA(mRNA-LNP)平台来开发针对莱姆病的mRNA疫苗,使用LNP递送莱姆病的致病源伯氏疏螺旋体表达的抗原OspA的mRNA,这种OspA mRNA-LNP疫苗在单次接种后,可诱导小鼠产生良好的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

这些强有力的免疫反应导致了对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的保护,这项研究表明,除了针对病毒,还可以开发针对细菌的高效mRNA疫苗。

早在2021年11月,耶鲁大学医学院的 Erol Fikrig 团队联合mRNA疫苗先驱 Drew Weissman 教授在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发表封面论文。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针对黑腿蜱的mRNA疫苗,利用脂质纳米颗粒(LNP)递送在黑腿蜱的唾液中发现的19种蛋白(19ISP)的mRNA,促使皮肤 对蜱虫叮咬产生快速反应,限制了蜱虫吸食血液和感染宿主的时间,还会让宿主能够快速发现蜱虫叮咬,从而预防黑腿蜱传播的莱姆病。

值得一提的是,该研究开发的mRNA疫苗是针对的黑腿蜱,而不是黑腿蜱传播的特定病原体。蜱虫叮咬时,我们往往感觉不到,这是因为蜱虫分泌了麻醉皮肤的物质。这项研究开发的mRNA疫苗会让免疫系统识别蜱虫,防止感染莱姆病。而且,该疫苗会让蜱虫叮咬的部位迅速发红发痒,让蜱虫叮咬变得向蚊子叮咬一样被迅速发现,从而进一步帮助在传播病原体前将其去除。

在这项发表于 Molecular Therapy 期刊的最新研究中,宾夕法尼亚大学的 Norbert Pardi 团队联合 Drew Weissman 教授和 Erol Fikrig 教授,开发了直接针对莱姆病的致病源伯氏疏螺旋体的mRNA疫苗。

相比病毒,伯氏疏螺旋体是更复杂的细菌,因此,开发针对它们的有效疫苗更具挑战性。Norbert Pardi 团队发现了伯氏疏螺旋体中的一种蛋白质——外表面蛋白A(OspA),它能引起有效的免疫反应,还是伯氏疏螺旋体多种菌株中的一种保守蛋白,使其成为预防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并发展为莱姆病的理想靶点。

研究团队使用了已经在新冠疫苗中得到验证的mRNA-LNP疫苗技术,使用LNP包裹和递送表达外表面蛋白A(OspA)的mRNA。临床前动物模型实验显示,靶向OspA的mRNA-LNP疫苗单次接种后可诱导产生较强的抗原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应答,从而防止伯氏疏螺旋体感染。更重要的是,疫苗引起了强烈的记忆B细胞反应,这种反应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后被激活,以帮助预防后续的伯氏疏螺旋体感染。

研究团队表示,该研究开发的实验性mRNA疫苗在临床前动物模型中提供有效保护,防止伯氏疏螺旋体的感染。这项研究提示我们,mRNA疫苗可预防莱姆病的发生,可能是减少莱姆病病例数量和莱姆病治疗后综合征(PTLDS)的有力工具。

                                                                                                                                                                                          (引自:生物世界)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