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是5类主要肠道致病性大肠杆菌之一,是5岁以下婴幼儿和旅游腹泻的重要病原菌。ETEC的致病物质主要是肠毒素和定植因子。肠毒素有不耐热肠毒素(LT)和耐热肠毒素(ST)两种。LT与腺苷环化酶作用,使胞内cAMP水平增高,导致肠黏膜细胞内水、钠、氯等过度分泌至肠腔,导致腹泻;而ST通过激活肠黏膜细胞上的鸟苷环化酶,使胞内cGMP升高而导致腹泻。
肠产毒性大肠杆菌感染患者临床表现为分泌性腹泻,大便呈水样,通常不带有黏液、红细胞、白细胞。伴有腹部痉挛、恶心、呕吐、头痛、肌痛,很少发热。潜伏期通常为1~3天,病程持续3~4天,有些患者病程可持续1周或更长,但不超过3周。患者病情轻重不等,有的仅有轻微腹泻,有的呈重症霍乱样,重度脱水、酸中毒,甚至死亡。健康成人ETEC的感染剂量估计至少需要108个病原菌,而儿童、老年人及体弱者感染剂量可能更低。大多数患者无需住院或抗生素治疗,经补液等支持性治疗后即可痊愈。
肠产毒性大肠杆菌在20世纪60年代被认为是人类腹泻的病原菌。ETEC是引起旅游者腹泻和发展中国家儿童腹泻,以及引起发达国家食源性疾病的重要病原菌。ETEC感染患者、带菌者以及感染动物为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被污染的水体、食品、牛奶、饮料等传播,而人与人的直接接触不会发生传播。温暖潮湿的季节是ETEC感染的发病高峰期。
ETEC可引起散发或暴发流行,多表现为“旅游者腹泻”或食物中毒。人群对ETEC普遍易感,成人、小儿均可发病。在发展中国家引起婴幼儿腹泻的病原菌中,ETEC可占10~30%,而学龄期儿童和成人以无症状的ETEC感染为主。有研究表明,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旅游的旅游者中,有20~60%的人经历过腹泻,其中ETEC引起的占20~40%。ETEC引起的旅游者腹泻的特征包括:发生在温暖潮湿的季节和地区,旅游者通常是第一次去发展中国家,感染的发生通常与污染的食物和水有关。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