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认识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时间:2023-02-17 16:28:26
字号:
作者:细菌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可穿越宿主三道屏障,分别为肠道屏障,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引起人和动物的肠胃炎、脑膜炎、败血症和流产等。人畜感染后主要表现为败血症、脑膜炎和单核细胞增多。畜禽感染后的病死率高达52~100%,严重威胁着畜牧业的发展。对人类,特别是婴儿、妇女、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者,很容易被感染,病死率高达30~40%,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该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强,不易被冻融,能耐受较高的渗透压,在4℃的环境中仍可生长繁殖。食品中存在的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对人类的健康安全具有危险,我国将其列为21世纪对中国人卫生健康具有重大影响的12种病原微生物之一。

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为革兰氏阳性短杆菌,大小约为0.4~0.5μm×1.0~2.0μm,直或稍弯,两端钝圆,常呈V字型排列;兼性厌氧、无芽孢,一般不形成荚膜,但在营养丰富的生长环境中可形成荚膜,陈旧培养物或粗糙菌落的菌体可呈丝状及革兰氏阴性,该菌有4根易脱落的周毛和1根端毛。

根据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具有的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可将该菌分为13个血清型,其中有8个为致病性血清型。该菌生长温度为1~45℃,最适温度为35~37℃,在pH中性至弱碱性(pH9.6)的条件下该菌生长良好,在pH3.8~4.4时能缓慢生长。该菌生长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中即可生长,在血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单增李斯特氏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已知从不同的环境中都可分离得到该菌,包括腐烂的植物、土壤、动物饲料、污水等。单增李斯特氏菌广泛存在于食品原料和加工后的成品中,并能在食品的储藏过程中存活和迅速繁殖。易被该菌污染的食物主要有巴氏杀菌乳和奶酪(尤其是软成熟种类),肉(包括家禽)和肉制品,生鲜蔬菜,发酵型生鲜肉香肠,海产品和鱼肉食品。

单增李斯特氏菌可在禽畜肉和即食食品中生长繁殖,研究发现,此类食品中该菌的含菌量为10CFU/g~100CFU/g。单增李斯特氏菌可通过养殖场周围环境如土壤、水源等污染肉及肉制品的原料,生禽畜肉在加工、运输及储存过程中也易被单增李斯特氏菌污染,这就是熟肉制品和冷藏肉制品污染率高的主要原因。水产品中单增李斯特氏菌的分离率也相当高。健康奶牛是该菌的自然宿主,并且细菌能随牛奶一道分泌,粪便也是造成污染的重要原因。有人曾调查苏格兰160个牛奶生产商,其中25个(15%)检测结果呈阳性,但其含量很低约为1CFU/mL。有报道说1%-15%的奶酪制品可能被单增李斯特氏菌污染,大约0.5%~5%污染奶酪的含菌量为1000CFU/g。

    除了动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也是单增李斯特氏菌的主要污染对象。首例单增李斯特氏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就是因为食入了被该菌污染的卷心菜。被污染蔬菜的种类主要有番茄、芹菜、卷心菜等叶菜类蔬菜。蔬菜的污染除与运输、储存过程有关外,还与土壤和肥料中的含菌量有直接关系。因很多蔬菜被用于生食,无法杀灭附着在其表面的病原菌,因此易使人染病。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